本文作者:顾伯平 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2013-2015)
正文1571字,读完约需4分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系列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纪念活动总体安排。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陆续开展学习活动。事实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着实有必要展开有益的思考和讨论。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精神文化上首次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个精神文化胜利的深远意义远远超过战争胜利的意义……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了崇高而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坚不可摧的意志长城,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的危险并未完全消除。我国虽早在1949年就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还不够发达;人类的和平进步力量尚在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仍需以史为鉴,用历史昭示后人,教育年轻一代居安思危。在改革开放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着力宣传弘扬中国精神尤为重要。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谈到怎样才能恢复中华民族地位时曾说过:“中国……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却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抗日战争八年苦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唤起全民族的觉醒,“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举国努力,众志成城,才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精神文化的伟大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过去民族解放运动时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漫长,更需要以中国精神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当然,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中国精神文化的内容也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的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深刻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其高度凝练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32个字,集中、简明、精辟地概括了新时期的中国精神文化,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业实践中必须倡导和发扬的精神品质。以这样的精神文化风貌、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唤起新时期的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全面振兴。中国人被侵略、受欺侮的历史也必将一去不复返。
在改革开放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宣传弘扬以伟大抗战精神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精神文化,其重要性尤为凸显。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号角,习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种源于抗战烽火的爱国情怀,正是凝聚14亿多中国人民磅礴力量的强大精神文化内核,其必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朝着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