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地铁枪击事件的启示

2022年05月03日
本文作者:陈晓明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正文7237字,读完约需18分钟。

 

导语:恐怖分子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恶瘤,由其主导的恐怖袭击事件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世界和平,伤害民众身心,危害公共安全。目前,恐怖袭击事件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尤以枪击、爆炸、纵火、车辆冲撞、砍杀这五类最为典型,且具有极高的突发性。这让防范恐怖袭击事件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美国纽约地铁恐怖袭击案为例,就政府如何加强防范工作、民众如何做好识别和自我保护进行探讨。

 

一、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地铁枪击事件

 

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4月12日上午,一名戴着防毒面具的男子在开往纽约曼哈顿的早高峰列车经停布鲁克林地铁站时,向地铁站台的人群开枪射击,导致29人受伤。据调查,嫌疑人先是在车厢门打开时向地铁内投掷了烟雾弹,然后共开枪33次,后因嫌犯的枪支在射击过程中被卡住而未再开枪射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纽约市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一把手枪、三个扩展弹夹、两枚被引爆的烟雾弹、两个尚未引爆的烟雾弹以及一把斧头。此外,案发现场还发现了一把租赁货车的钥匙。凭借线索,警方找到了嫌犯曾经使用的货车,根据租车信息,警方很快锁定布鲁克林地铁枪击案的嫌疑人为一名62岁非洲裔男子。4月13日,嫌疑人弗兰克·詹姆斯被捕。纽约市警方就布鲁克林地铁枪击案召开发布会称,目前尚不清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但是在公共场合人流密集场所用枪支进行扫射不特定民众,无疑已构成恐怖袭击。

 

联邦调查局纽约办事处助理主任德里斯科尔(Michael J. Driscoll)表示,联邦调查局和纽约警察局的联合反恐特遣部队正在全力参与调查,涉及50余个机构。

 

二、恐怖袭击的特点

 

恐怖袭击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恐怖分子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主张和行为。恐怖袭击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恶瘤之一,严重破坏世界的和平安宁,影响政治稳定,极易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威胁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民众生命安全。世界上任何国家面对恐怖袭击时都是受害国。近几年来,英国伦敦地铁枪击案、法国巴黎地铁枪击案都惨不忍睹、悲惨人寰。此次,美国纽约地铁枪击事件也伤情惨重。恐怖袭击一般有如下特点:

 

(一)恐怖袭击蔑视人性。在强烈的精神、心理刺激作用下,恐怖分子采取的手段一般表现为极端暴力行为,如枪击、爆炸、暗杀、绑架、劫机、纵火、砍杀等。恐怖袭击者抱定必死决心直接以自动步枪和炸药屠杀平民,或者用汽车冲撞碾压、刀斧砍杀等进行屠杀,通过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给各国政府以至整个世界施加压力。恐怖袭击危害不因从事恐怖袭击的人员减少而缩小,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极端不对称暴力活动。

 

(二)以人流密集地为目标,开展无差别攻击。恐怖袭击不以特定的社会公众作为侵犯对象,所针对的目标比行为直接受害者更为广泛。恐怖袭击无视人类的任何道德规范,不受任何国际法约束,追求最具轰动、最具血腥、最具影响的各种袭击方式。因此,地铁、火车站、汽车站、广场、教堂、影剧院、集市、学校、商业街等成为恐怖分子进行袭击的首选场所。这些地区都是人员大规模聚集区域,现场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群众接收消息滞后,场所可逃脱路线选择少,会造成人员躲闪不及,受害人数量增加。同时,恐怖袭击会造成大量群众恐慌,在逃逸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踩踏等第二次损伤事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这类恐怖袭击带来的损失都将异常惨重。

 

(三)实施多点开花的战术手段。恐怖袭击都是有目的的,恐怖分子常对恐怖袭击进行周密策划,一般是针对某个有影响力的场所和重要部门,且时常在多个地点布置袭击。恐怖分子多点开花的战术,势必让军警部门难以防范,也让城市应对新型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面临重大考验。任何国家、政府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民用建筑、设施像保护军事基地、政府驻地一样安装完备的防恐设备,也不可能同时保留多处军警力量予以应对。在节假日、出行高峰等时段,平时充裕的警力也会面临指挥暂时失灵的状况。被动打击恐怖袭击只会手忙脚乱且反应不及时,这要求各国政府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人员组织结构,做好相关工作的紧急处置预案。

 

三、对政府加强反恐的对策建议

 

此次美国纽约地铁枪击事件并不是一个特例,是近几年因国际经济转型带来不稳定,导致恐怖主义及个人激进主义抬头的连锁反应。针对此类事件,我国政府应在全社会加强防范。

 

(一)加强重点部位安检建设及警力部署,起到有效防范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定期对相关人流量密集场所做好安全防范部署检查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对警务岗亭及相关安保人员配备好一键式报警器、防暴器材等,并对相关安保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确保对防暴器材做到熟练掌握,常进行模拟实训以应对突发事件。严格规范安检要求,禁止以一切形式携带危险违禁物品进入地铁、火车、商场等公共场所。军警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巡逻与查控,对大型公共场所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消防检查,确保消防设施、器材设置符合标准,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定期组织大量警力进行全城巡逻可以起到较高的威慑作用,对于重点场所的重点部位(如火车站广场及检票口)合理安排警力部署,保安人员持械、持枪部署,增强威慑力。按照相关风险等级要求,做到安全保卫人员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班,为及时处理紧急事件做好人员部署安排的同时,起到震慑犯罪,威慑犯罪分子的作用。严格落实重点场所相关检查程序的检查标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进方法,弥补漏洞,做到预防为主,保证安全检查的全面性,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国际联合对恐袭的反侦查和伪装识别,提前进行情报预警。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国际形势千变万化,恐怖袭击越来越向高科技、高隐蔽性发展。需要加强和世界各国反恐怖组织的联合,互通情报、联合打击,让恐怖分子无藏身之地;在这方面,我们尤其希望得到联合国反恐机构和专家们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帮助,以不断改善和推进中国的反恐法治研究与相关法治实践。

 

恐怖分子也逐步拥有较高的反侦查意识,他们会有意识地伪装潜伏,进行前期踩点,避开官方眼线,隐蔽开展活动以达到最大效果。但只要是恐怖袭击就会有对应的防范措施。应从分析恐怖分子的反侦查心理入手,根据其制造的假象以及一些反常现象着手调查,不拘泥于以往的规律,主动调查出击,提前做好防范。各级各单位明确情报分管领导和专兼职信息联络员,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落实情报信息预警工作责任和措施,公安机关要加强反恐怖情报工作,不断提高恐怖袭击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为有效防范、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提供情报支持。通过警用大数据平台,对重点人群行动轨迹进行分析研判,对于高危人群进入重点场所的情形,应及时通知就近处突力量或者相关场地负责人员,进行提前预警和防范。利用情报信息网,提前做好情报分析,提前拟制相关处置预案,或者利用具有潜在风险人群的时空轨迹进行碰撞研判,以识别嫌疑人的伪装,快速锁定与预警。

 

(三)更新反恐装备,针对处置人员的预案训练,尽量减少伤亡。根据国内、国外恐怖活动的特征和发展的趋势制定一定预案进行演练和对抗训练是必要的,应更新反恐装备,进行有针对性使用装备能力的系统培训,以提高现场民警的处置应变能力。提高对恐怖袭击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的应急储备工作,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各类恐怖袭击情报信息及时分析、科学预警。依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划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职能划分应强化日常工作,为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提供可靠保障,加强自身反恐专业力量建设。适时组织开展反恐演习,检验和提高反恐行动的协调配合及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处置人员素质,增强恐怖实战能力。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场所的相关负责人都应提前做好应对恐怖事件的紧急预案,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危机意识的同时,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提高应对能力。对于大型活动及人口聚集较多的重点场所,相关主办方要做好事先演练预案,确保场地无安全隐患,不给恐怖主义活动存在的机会。

 

(四)加强场所应急器材与设备的配置,提高民众防范与自救能力。优良的应急反应能力是防范恐怖袭击的必要条件,各单位要依据各自职责范围和处置工作需要,装备必要的防护、洗消和抢险救援的器材,配齐必要的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配备必要的特种武器、侦察技术装备和交通、通信工具;储备适量的救治药品,卫生部门要做好紧急情况下的病房、药物和专业人员的准备;民政部门要储备必要的基本生活救援物资;建设部门要加强工程抢险力量建设,配备必要的抢险设备和物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在日常安全检查中严抓落实,对于不具备消防条件和安全防范器材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救援资源充实完备,确保基本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性能正常,且能够有效使用,以备突发事件发生。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值班监看、信息保存使用、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保障相关系统正常运行。采集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90日。

 

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组织反恐应急演练,开展关于反恐防暴的应急救援知识讲授和反恐装备学习技能展示等,引导民众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了解发生暴恐事件时应采取的必要行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反恐防恐意识,提升反恐防恐能力,在全社会形成防范打击暴恐活动的强大声势,筑牢全民反恐的铜墙铁壁。运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在民众之间宣传防范恐怖袭击的相关知识,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或者重点防范场所,进行宣讲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普通群众的危机意识,并培养基本的防范方法和应对手段。

 

(五)加强对重要物品的安全查验制度,严格防控危险物品。运输环节是恐怖分子最容易渗透的环节,并以此进行器械走私。应在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的货运和邮政、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实行运输、寄递客户身份、物品信息登记制度。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依照规定对运输、寄递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或者开封验视。对禁止运输、寄递,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客户拒绝安全查验的物品,不得运输、寄递。生产和进口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枪支等武器、弹药、管制器具、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等电子追踪标识,对民用爆炸物品添加安检示踪标识物。运输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对运营中的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核与放射物品的运输工具通过定位系统实行监控。

 

(六)组织调动社会防控力量,群防群控,构建预警系统。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会面应组织调动一切社会防控力量,群防群控,在社区、街道、公共场所构建预警系统,一旦发生暴恐事件,能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树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基本指导思想,构建政、军、警、民一体化的立体反恐体系,形成联合打击恐袭的整体合力,从根本上打压恐怖组织的生存空间。对于流动人口中的失业人员和家庭成长环境较为复杂的青少年,应当积极加强联系和沟通,防止其加入恐怖组织,从源头上切断恐怖组织的“人力资源”。要强化支持社区对恐怖活动的防范,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公众对反恐的拥护和支持,一旦发现有恐怖活动的迹象,社区组织应当及时向有关机关举报,同时鼓励普通民众及时提供恐怖活动犯罪的重要线索来源,并对举报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人身保护。

 

(七)加强对网络和舆情的管控与宣传,做好事先防控事后引导。恐怖主义和激进主义的传播手段多样,应构建、完善与规范大情报平台,迅速准确地实现信息收集、传送、反馈,加强涉恐情报的搜集研判。对恐怖活动犯罪进行精确打击,情报信息是反恐制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应通过技术侦查、特情侦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整合情报信息资源,实现涉恐涉暴情况线索及时发现、报告,要把恐怖袭击消灭在预谋阶段。

 

当恐怖主义事件发生时,政府应当第一时间查证相关消息,并引导社会媒体,不得煽风点火、发布虚假消息引发公众恐慌。同时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接口和解密等技术支持和协助。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制度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防止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传播;发现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相关记录,删除相关信息,并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或者关闭相关网站、关停相关服务。有关单位应当立即执行,并保存相关记录,协助进行调查。对互联网上跨境传输的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电信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阻断传播。

 

应该强调,在大情报平台中,网络信息利用必不可少。近年来,中国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手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不断加大,从客观上为恐怖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极端思想、蛊惑人心和制造社会混乱恐慌情绪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条件和可乘之机。针对网络恐怖渗透,必须针锋相对地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和运用网络安全技术等手段,坚决严厉打击暴恐音视频传播行为,遏制暴恐音视频的网络传播,从源头上遏制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反恐宣传活动,教育、人事部门、学校和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将恐怖袭击预防、应急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新闻、广播、电视、文化、宗教、互联网等有关单位应面向社会广大群众进行反恐教育宣传;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在辖区内尽可能多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反恐知识,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协助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加强反恐怖主义宣传教育。

 

四、民众应对恐怖袭击的自我防范措施

 

针对美国纽约地铁枪击事件,为了加强对民众进行系统的反恐袭击知识、常识、精神、技战术训练,提高全民反恐袭氛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发动民众,通过相关途径、手段,提高民众的反恐袭素养和能力。

 

(一)准确识别。进入公共场合,善于观察人群,随时观察周围环境,永远注意周边是否有犯罪嫌疑人,在进入封闭区域前一定先观察周围有无可疑人员,准确识别和评估不安全因素,提前发现危险。在陌生的环境下好奇心不要太强,对人群聚集的场所选择避开,不要围观拍照等。我们要高度警惕有以下几类特征的人:(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协调者;(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4)在检查过程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7)疑似警方通报的嫌疑人。总之,对于外貌、行为举止、所携带的随身物品等有明显异常的人员提高警觉,提前发现危险。

 

(二)及时沟通。发现和识别危险后,保持镇静,不要引起对方警觉,做好自身防护,尽快和身边的人或同行人员进行沟通,并多次反复隐蔽继续进一步观察判断,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及时报警,牢记特征,尽可能地记住嫌疑人及其交往人员的体貌特征。并提醒、交待同行人员继续进一步观察判断,互相交流,提高分析研判的可靠程度,提高周围人群的警惕意识。

 

(三)早做戒备。走在路上一定要注意身后的脚步声,如果离得太近,感觉不对,可以早做准备,选择离开。或者快速环顾四周寻找可躲避、躲藏的较为安全位置;走在路上、坐在车里时不要听音乐和打电话,要随时保持警觉。避免与可疑人员或危险物品产生直接接触,防患于未然,提高警惕。提前观察好安全出口,优先选择离开事发之地。

 

(四)保持距离。永远优先选择人多、热闹、有警察驻守或巡逻的街道走,宁愿多绕路,不要抄近道、小路。如果发现迎面走来的或后边紧跟的是可疑人员,应快速移动,与可疑人员之间保持足够安全的距离。给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足够的处理时间,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占先机。

 

(五)进入掩体。听到枪声或爆炸声,就地卧倒或者以最快速度进入就近掩体并注意隐藏,观察判断危险的来源,假若无法及时逃离现场,应当迅速寻找附近有掩护物的地点或进入可以上锁的房间,第一时间将手机转为静音并不要发出任何光亮及声音,降低存在感。并迅速评估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目前已产生了什么后果,现场的状况如何,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有相应的对策,并必须马上报警或者寻求帮助。同时,持续不断对危险进行评估。当发现有救援时,切莫马上冲出去,以免被警察误认为是暴徒,遭遇开枪误伤;必须原地呼喊救命,等待救援。

 

(六)安全逃生。切莫围观,应选择有利位置,紧急安全撤离现场,防止出现踩踏事件。当在高层建筑物或者公共娱乐场所中遇到袭击时,应第一时间辨明安全出口,迅速逃离,注意灵活选择逃生途径。平时出入任何建筑物等场所时多留意安全出口位置,便于在关键时容易寻找逃生路线,在遇到危险时可以第一时间迅速逃离。在暂时无法离开现场时,可以假装中弹身亡,用他人中弹的血抹在自己身上,或把中弹人压在自己身上,寻求机会继续保持观察;适时反击,寻求生机。若出现身体伤害,应学会自我紧急救护和救护他人。

 

(七)正确反击。学会正确使用消防装置及其他就便器材和防护安全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应急自救知识及反击技巧,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快速反应并迅速进行评估,按照安全防御法六要素“识别、沟通、戒备、距离、掩体、位置”的要求去做;不慌不忙,瞄准机会,有力一击,致对方于死地。如果没有机会,继续隐蔽自己。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安全保护,还能在遇到危机时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遇难群众,如遇到其他纵火袭击,能在起火之初最快地帮助控制火势。

 

反恐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我们需要多策并举,共同建立健全反恐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突出反恐力量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恐怖袭击行为的应对能力,凝聚成政府与社会、民众层面的反恐合力,这些将是战胜恐怖袭击的最有力武器。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