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

2020年12月05日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外媒关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
正文2707字,读完约需6分钟。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12月2日报道,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预设的月球表面区域,已完成钻探并采集岩石和土壤样本的工作,按照计划将于3日从月球升空开始返程。报道介绍称,嫦娥五号降落在月面玄武岩熔岩平原的中间,这块区域的地质年龄比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和苏联月神登陆器探测的月球表面年轻约20亿年。嫦娥五号传回的影像显示出一片荒凉风景,山峦起伏平缓,降落地附近缺少环形山,这也表明该地区地质年龄更年轻。科学家比较好奇此区域比月表其他区域更年轻的原因,未来他们将在实验室对这些岩石做进一步分析,确定其确切年龄,这将校准天文学家用来确定整个太阳系行星、卫星和其他物体表面年龄的方法。报道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各部分运转和携带月面采样品返回地球的方法,并且预计嫦娥五号将于本月中旬返回地球。目前月球上有三个机器人正在执行探索任务,它们全部来自中国,同时中国还有一个正在飞行并将于明年抵达火星的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尝试登陆另一颗行星。自1976年苏联的Luna 24航天器登月以来,除中国外,再没有其他国家的航天器成功登月。去年,以色列非营利组织和印度航天局开展的登月行动都以失败告终。NASA计划在最近十年的晚些时候将宇航员送至月球。不过中间还有一个过渡节点,即把载有机器人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这一计划可能从明年开始实施。

 

据美联社12月2日报道,接连把三个月球探测器送上月球,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还包括一个载有机器人漫游车的飞行器正飞向火星。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机,已于9月试飞成功,但目前还没有公布相关图片。中国计划将人类送至月球表面,在合适时机建立月球研究基地,并在2022年后发射永久性空间站。此外,中国拥有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不再需要依靠美国控制的GPS系统或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报道称,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比美俄落后一代,但正在迅速发展,不断实现突破。如果相关计划取得成功,将使中国在太空飞行方面占据优势。去年,当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于月球背面,首次对此前人类未曾探索的月球部分展开探测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国不再复制苏联和美国的太空探险活动,而是开始获得自己的首创成果。目前,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及其机器人漫游车仍在月面运行,并通过绕月飞行的配套轨道飞行器将数据传回地球。中国航天探索工作比20世纪60年代美苏进行太空竞赛时实施的事故率很高的探索行动更为谨慎,迄今中国的载人飞行任务都顺利成功。由于技术问题,一些机器人漫游车的发射曾被推迟,但这些问题现在似乎已经解决。中国希望通过太空探索展现出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全球影响力。而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天体生物和地质专业学家凯瑟琳·坎贝尔(Kathleen Campbell)表示,太空探索将在未来十年“非常关键”,因为竞争将从近地轨道延伸至“深空”。除美国外,中国正与亚洲邻国日本和印度展开日益激烈的太空竞争,并把它们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日本和印度也向火星发送了探测器。就在嫦娥五号开始月面采集工作时,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即将完成从小行星“龙宫”(Ryugu)采样这一更具挑战性的行动,隼鸟2号(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将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5日返回地球。

 

据美国“太空”网站(space.com)12月2日报道认为,嫦娥五号的任务会产生持久影响。毕竟,科学家现在仍在研究1969年至1972年期间NASA的阿波罗(Apollo)系列飞行任务带回的382公斤月球物质。但嫦娥五号并不是近期唯一要带回太空岩石样本的飞行器。日本的“隼鸟2号”计划于美国时间12月5日携带着从小行星“龙宫”上采集的样品回到地面。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于10月下旬从小行星“贝努”(Bennu)采集样本,定于2023年9月运抵地球。

 

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于11月30日以问答形式介绍了目前“全球太空探索竞赛”的现状,并表示各国正把月球和火星作为主要目标,同时期望在太空探索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除美国宣布将于2024年将宇航员再次送至月球外,中国自2019年开始将月球车降落在月球,并于2020年末实施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收集岩石和土壤样品返回地球,并打算未来为其宇航员建造月球研究基地。印度在2019年探月尝试失败后,计划于2021年实施第二次无人登月,且印度首个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加甘扬”(Gaganyaan)计划也在继续推进,现已开展宇航员轨道飞行训练。2019年,阿联酋第一位宇航员乘坐俄罗斯航天器完成太空飞行,并于2020年7月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还计划于2024年向月球发射无人驾驶航天器。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正在探测太阳系,并研发月球着陆器。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联合研制的探测器“比皮科伦坡”(BepiColombo)正在飞往水星。

 

报道称,美国和其他国家之所以有兴趣重返月球,不仅出于民族自豪感,而且还有其他考虑。首先,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后一次登月后,人类科技有了巨大进步,这意味着重返月球的新发现可能使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产生新见解。其次,20世纪60年代的登月竞赛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以及诸如手机摄像头传感器之类的创新技术飞跃,各国期待再次以此拉动技术进步,例如推动激光通信、辐射屏蔽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至于从其他星球和小行星采集样本,除为了寻找稀有矿物质外,还有比经济开采更具价值的科学目的,这能提高人类实现太空旅行的可能性,因为小行星上的水可以帮助太空设施生产推进剂或用于解决辐射问题。

 
(图片来源:搜狐网)

 

太和微评


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球物质采集任务,引发全球关注。法国《费加罗报》科技版用一个整版报道此次飞行和采集工作的细节,并称这是中美间的一场无声竞赛。因为美国政府宣布的2024年再度登月的计划可能推迟,而中国建造月球研究基地的时间表则可能提前。


纵观国外媒体报道,与以往相比呈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将我国太空探索活动蔑称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评论已经不多。二是仍然习惯以视我国为对手和威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国的太空探索工程,喜欢以大国竞赛的视角来审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虽然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比照美俄等太空强国仍有较大差距。要清醒地认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未知与风险的事业,未来征途探索中还存在无数挑战,应在心态上跳出西方预设的大国太空竞赛概念,更多遵从太空探索的科技、公益和经济目的。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