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中国经济“双循环”

2020年08月06日
点击链接收听本文音频:全球关注中国经济“双循环”
正文2572字,读完约需6分钟。

(图片来源:sputniknews)

 

据印度《今日商业》(Business Today)双周刊网站8月1日报道,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反映出中国正面临着国内外日益增大的压力。对内,中国主要担忧是失业问题,以及因消费支出和私营部门投资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外,西方国家政府到处呼吁与中国对抗,并迫使本国公司寻找替代性的供应链。这两点促使中国制定了“双循环”战略,以有效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同时,西方国家也正寻求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依赖。

 

据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8月3日文章称,全新的“双循环”战略将指导中国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缩小国内贫富差异。在“双循环”模式下,中国将同时追求国内和对外贸易增长,但优先考虑国内市场。其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来维持经济增长,并将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既确保工厂的繁荣,又能发展自己的技术,从而使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无法轻易地通过禁运或制裁来威胁中国经济发展。

 

文章认为,“双循环”的提出源于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想法。自毛泽东以来的几代中国领导人都赞扬“自力更生”精神,越是在外部环境充满敌意时,这种精神力量就越强烈。“国内大循环”或多或少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新表达。同时,这种战略也具有切实的经济意义,其潜力显而易见,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但是,宣布一项策略比使其成功容易得多,要将中国全部人口或其中大部分转变为现代消费者,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这种触及根本的深层次改革是非常痛苦的。

 

文章指出,没有可持续的购买力,就不会有战略中期待出现的国内强流通。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提高了几乎所有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但普通民众所享有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福利待遇仍然是很基础性的,中国的贫富差距也非常大。文章认为,中国只有取消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发行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后,才能创造出可持续的消费能力,进而出现“国内大循环”。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8月3日报道,中国领导层新近提出“双循环”后,许多投资者认为中国技术公司将因此得到政策上的巨大支持,并开始在二级市场上押注于中国科技产业。战略分析师认为,“双循环”的重点是使国内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并确保高技术产业等重要行业的供应链完整。该战略显然试图降低中国对外国公司的依赖,其出发点是应对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对抗措施,也暴露了中国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因此,虽然市场判断中美关系将长期紧张,但是中国市场却出现了机会,传统的高技术产业全球供应链可能部分重组,本地公司将得到资金支持,它们的产品将有更多国内市场需求。当然,这一战略也可能对从事进口的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据美国彭博社(Bloomberg)7月30日报道,从最新数据看,7月份中国的制造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二个月改善,短期内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仍面临包括与美国的对抗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驻香港的中国经济负责人拉里·胡(Larry Hu)表示:“‘双循环’是北京应对新世界的新策略,简而言之,这意味着‘以国内市场为先’。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实施方案,但其目的是加强中国对供应链的控制,并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彭博社的经济学家对此评论道,中国正在进行微妙但重要的政策转变。表明官方已从出口主导转向内部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报道称,最新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维持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但进一步强调了政策的针对性,要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控制合理的信贷增长。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它强调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为应对外部挑战而采取的结构性举措:转向国内市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经济开放。”

 

(图片来源:sputniknews)

 

太和微评

 

在疫情背景下,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着眼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正面临一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新长征”。一方面,疫情严重冲击国内外经济,购买力和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复苏乏力。另一方面,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存在经济“硬脱钩”风险。美国还利用利益诱导、政治胁迫、“长臂管辖”、制造冲突等手段破坏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受疫情影响,全球化退潮提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分散、收缩与重构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应对这些中长期挑战将是一场“持久战”。而中国此时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目的是以我为主,掌握中长期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上融入新型全球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比如进一步完善国内高科技产业链,通过扩大中产阶级人口比例提升和释放社会消费能力等。这既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也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打赢“持久战”的根本之策。

 

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看,科技是第一位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是电子信息和生物科技。人类在这两个领域已徘徊多年,目前正接近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的边缘,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学、生物医药,以及电子信息与生物相结合的领域,都是潜在爆点。中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科研人才培养、考评和奖励体系,吸纳全球更多专业人才。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优势和5G生态建设的先发优势,创造新的业态和市场机会,优化营商和创业环境,为新技术成果提供更多商业转化机遇。三是抓住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尚未从疫情中恢复、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机遇,强化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中国制造”的带动力。

 

正如《南华早报》所言,“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减小国内的贫富差异”。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需要从解放生产关系入手,针对不同产业、行业出台专门政策,调节优化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平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之间的市场地位,充分调动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这一过程必然会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培育适应新型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社会现实变化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此外,在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也一定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其精髓要义,尤其是要认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的是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而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