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泪流满面——写在玉树地震十周年之际

2020年04月14日
本文作者:杨明伟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
正文2709字,读完约需6分钟。

 

青海玉树,是我向往的地方,但到那里之前没有直观的概念。后来看到一篇诗作——《玉树,我为你祈祷,我为你祝福》,诗里描绘了“美丽的玉树”“难忘的玉树”“感人的玉树”。诗人曾在青海担任过宣传部长,他把自己在2010年4月14日地震前后对玉树的情感和祝福,直抒胸臆写进了诗里。由此我对玉树有了一点间接的感受。听说我要去玉树,他特地交待我:“到玉树后,请代我向玉树的老朋友们问好!”

 

2019年9月25日下午,我们一行飞抵玉树;9月28日上午,离开玉树。前后3天,本来只是一趟普通的公差,却不曾想,进入玉树后的时时刻刻,所见、所闻、所感的每点每滴,都与大美、大灾、大爱的元素有关,如影随形般充盈在空气中,萦绕在脑海里!在玉树,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场所,都让人觉察出高寒压不住的顽强拼搏、灾难打不垮的不屈不挠。

 

听玉树人讲述,他们总愿把三个点关联起来——“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祖国万岁!”

 

看玉树人干事,他们总透出那么一种精气神——“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

 

短短3天时间,不可能体会到玉树的全部,却能让你留下无数透进心灵的情愫。让我真正走进玉树的,却是那座“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我没想到,走进这里,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里,是自2010年地震后,可以全方位观察玉树的一个缩影。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各版块展示陈列,无不在诉说着玉树人的故事和他们的情感……

 

在这里,我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最快的时间亲赴地震现场,与各族干部群众站在一起。一个受伤的小姑娘看到我们的领导人,不由自主地把头靠在他的肩上,仿佛靠着这副肩头,就是在灾难中靠着了希望,在黑暗中靠着了方向;一位藏族老奶奶手持转经筒,坐在我们的领导人身边,向领导人竖起了夸赞的大拇指,从她的表情分明可以看到,她已经有了主心骨,所以才显得那么淡定安详!

 

在这里,我看到我们的领导人紧紧握着援建者的手,并细致叮嘱,意在让他们扎实做好每一项援建工作。这只大手握下去,不仅是表达一份关怀慰问,更是托付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扎扎实实做好一切工作,让玉树发展得越来越好,让玉树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在这里,我看到我们的领导干部与受灾群众用藏族最高礼节“碰头礼”相见的一幕。这种真正的“零距离”交流,一下子涌出了一股暖流,通过额头流向对方的心头。如果没有平日里的血肉相连和鱼水情深,没有长期的冷暖相知,哪会在这种大灾大难来临时额头碰额头、心头暖心头!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个年轻的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以及人民警察,他们背着、抱着、护着那些刚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血迹斑斑的老百姓,如同对自己亲人般急速地向救助点奔跑。那些小战士的脸,看上去是那样的稚嫩,大多也就二十岁上下,而一旦这些小伙子的身份变成“军人”之后,看他们做起救灾护民的事来,眼神是那样的刚强、脚下是那样的坚定。看那一张张当时抓拍的照片,他们的手上,满是在废墟中扒土救人时被划出的伤口;他们的神情,却是快一点、更快一点,从死神手里抢回时间。

 

在这里,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救援队伍的照片和资料,他们在地震现场不分昼夜地找寻、在极度疲劳中坚持,争取发现和救助每一丝生的希望。为了搜救别人,他们几乎忘记了自己也是需要休息和被照料的血肉之躯,在他们身上,你一下子就懂得了什么是无我、无私、无畏。这个群体,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人特有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在这里,我看到那么多医护工作者的身影。当年的4月15日,在某军区第四医院的救助点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助和细心处置,玉树地震后的第一个婴儿诞生了。当婴儿的父亲、藏族汉子查多抱起刚刚出生的孩子时,目光中满含为人之父的喜悦和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激。医者仁心,每每有这样突发性重大事件来临,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逆行的背影。看见他(她)们,人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燃起了活下去的信心。医护工作者们,充满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心系每一个抱有伤病痛苦的百姓,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否也有伤病,只顾全身心投入到救治诊疗病人的转盘之中,从未停息。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志愿者雕像,他就是香港义工黄福荣,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2008年5月,他曾经出现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队伍里。有志愿者后来回忆起这个憨憨的、内向的、善良的阿福时,心中充满愧疚:“跟他在一起那么久,却一直不知道他的全名,直到这次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后才知道。”人们看到新闻报道时,阿福的生命已经永远定格在玉树的救灾时间里。阿福曾经的一封信,袒露了他的心迹:“可能只有在我做一些帮人的事件中,我才可以感到我自己的存在,才可找到自己在这个世上的价值。”

 

在这里,我还看到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永远安放在了墙上——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牺牲的人员。走到这里,我的内心恳请自己停下脚步,一个个认一认他们的名字,听一听解说员介绍每一个名字后面的故事。因为我坚信,一旦人来过,就会有一种与逝者的交流,就是一种对英雄的尊敬;一旦来过的人在这里匆匆走过,就可能造成对亡灵的亵渎。张贤军、刘世友、杜金玉、昂嘎……当我念到“才仁松保”这个名字时,却看到旁边的解说员、一位藏族姑娘眼睛湿润,有人私下告诉我:“才仁松保,就是这位解说员更央的父亲,他是在灾后重建中牺牲的!”我的眼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我心里很清楚,这位被誉为“玉树金牌讲解员”的姑娘,不知道给多少人讲解过玉树这段苦难的经历,不知道多少次来过这里,每次在这面墙上看到自己父亲的名字,不知会勾起多少心酸痛苦的回忆!如果不是她如此熟悉这里的一点一滴,如果不是像她这样的玉树幸存者们在这里如此坚定地坚守、默默地弘扬着玉树各族人民的精神,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又怎会对玉树的过去和现在有如此深入的体会,怎能在这里与玉树人的心贴得那么紧,以致不由自主地任泪水流淌!

 

听说玉树有一面“哭墙”,那是为逝去的亲人哭泣的地方,是为受难同胞祈祷的寄所。我没有找到“哭墙”,却已泪流满面。在这座纪念馆里,留存下来的一张张真真切切的照片,一个个撞击心灵的人物故事,让我的心绪和情感不由得完全失去控制!同行的人递过纸巾,轻声安慰我说:“有大爱的人才会这样哭泣!”我也不知道这个情绪是从进入纪念馆的什么时候开始的,慢慢地、缓缓地,就忍不住泪洒衣襟!

 

在玉树,几天过去了,这种感受和情绪时刻不曾淡去,始终萦绕心头;离开玉树,几个月过去了,这种感受和情绪依然不曾忘怀,始终撞击心灵;从玉树地震发生到现在,十年过去了,沉下心来回顾,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不曾忘怀、不断萦绕这件事,因为这就是玉树人说的:“那是一个忘不了的春天!那是一种摧不垮的精神!”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