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另起炉灶”说不!

2019年04月30日
本文作者:托斯登·耶里尼克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
全文1615字,读完约需4分钟。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于本届高峰论坛期间接受中国网《他说中国》栏目专访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全球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国际社会对其理解仍不甚透彻。我代表太和智库全程参加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本届高峰论坛”),和与会嘉宾一道,通过全面、深入的探讨,为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新挑战提供了建议和方案。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中国推动的更成熟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体系雏形已经显现。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和经济发展差距,与中国互联互通程度也存在巨大潜力,“一带一路”倡议仍需持续落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还有一座座山峰需要翻越,还有一个个险滩等待跋涉”,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的问题,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缺少合作的挑战,此类“山峰”和“险滩”是本届高峰论坛讨论的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存在诸多风险,如经济、社会和政治不确定性。与其他行业相比,全球基础设施行业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创新不足、熟练劳动力短缺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示范合同缺乏等问题。此外,基建行业容易产生腐败,还会污染环境,增加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的排放量。所幸的是,中国已经积累了管理复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复合体的能力。中国过去40年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并且应该提供给其他国家,以助其弥补国家间发展差距。然而,中国需要认真对待国际社会常提的一系列问题,使“一带一路”成为一个更加公开透明和造福公众的倡议,成为促进全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这些挑战涉及采购、融资、争端解决、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国内劳工和企业的参与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习近平主席在本届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作出的三重承诺再次凸显了“一带一路”是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正如世界经济论坛(WEF)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教授所说,中国不是寻求另起炉灶,而是帮助建立可持续、包容和协作的新型全球化模式。

 

托斯登·耶里尼克于本届高峰论坛现场

 

必须注意到,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改进。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贷款提供者,中国需要像任何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一样,谨慎管理其国际资产以减轻风险。可持续融资既可以防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度依赖中国,也可以避免信用违约。为了应对金融风险并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一体化水平,中国将在2019年启动强制性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DSF),该框架已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负债率较高,历史上也经常从各种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经济体贷款。过去,西方贷款往往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陷阱,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投资和发展。免除债务往往成为摆脱这一陷阱的唯一途径。沿线国家债务问题不应归咎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应对西方国家过去犯的错误引以为戒。

 

本届高峰论坛现场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阐明“一带一路”从哪里来,本届高峰论坛关注“一带一路”向哪里去。在本届高峰论坛上,与会国家就推进“高级别合作”达成共识。有些国家将务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些国家积极学习中国成功的改革经验。一些中低收入经济体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替代西方模式的可行方案,将把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积极对接,通过逐步改革来避免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全面自由化。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新的内外政策使其成为西方眼中的“系统性对手”或“战略竞争者”。西方对中国的这种看法加剧了西方国内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也加重了世界两极分化,他们忽视了中国不寻求向外扩张的本意和传统。因此,西方经常将“一带一路”描述为中国对沿线国家施加霸权以争取主导权并破坏自由世界秩序的地缘政治战略。然而,中国希望为全球经济增长、国际社会稳定与和平做出贡献,从而有助于中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西方早已大幅削减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国际贷款。中国推出有助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增长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有效填补西方留下的贷款缺口,从而为参与国提供从竞争走向合作的机会。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