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作阶层的兴起

2017年05月31日

导语:

本文节选自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擅长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知识研究宏观历史进程)的专著《未来简史》。作者做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预测:正如大规模工业化创生出“工作阶层”,人工智能革命也将催生新的“非工作阶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全面取代人类并非天方夜谭。在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人类将面临被奴役甚至被毁灭的危机。现转译作者对这一趋势的解读,供读者深思。

 

 

若高智能、无意识的机器在干任何事情时几乎都比人类更胜一筹,那么这些多余的人该何去何从?这也许正是21世纪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命题。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人们一直担心机械化可能造成大规模失业。这一情况之前并未发生,因为老职业被淘汰后,新职业就会应运而生,人类总能在某些方面比机器干得更出色。然而,这却绝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未来未必会像这样重演,认为人类总有机器无法企及的特殊能力,这完全是一厢情愿。以下三条简单的原则是唤醒这一白日梦的科学依据:

1.生物体本身就是机器。包括智人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是不同的生物机器,这是经百万年进化后物竞天择的结果。

2.机器的运算结果本身不受其材质影响,算盘无论是木制的、铁制的还是塑料的,二加二必定等于四。

3.因此,非生物机器无法模仿或取代生物机器是无稽之谈。只要运算结果是有效的,机器是以碳还是以硅存在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错,目前人类在很多事情上比机器厉害,一些专家也反复宣称,人类有些能力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但事实证明,所谓的“永远”往往不超过一二十年。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常用人脸识别作为例证,认为幼儿轻而易举能办到的事,最强大的机器却无能为力。而如今,机器已经能比人类更有效、更快捷地识别人脸。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Frank Levy和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Murnane发布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报告,列出了最有可能实现自动化的职业。作为例子,汽车驾驶是一个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自动化的职业。但仅仅十年后,谷歌和特斯拉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

 

大多数现代职业表明,人类99%的素质和能力是多余的。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代替人类已经变得越来越轻而易举,这不仅是因为机器变得更聪明了,也是由于人类自身正在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古代的采集狩猎者为了生存,必须要掌握各式各样的技能,因此,要设计出一款采集狩猎机器人就极为困难,它必须知道如何用燧石打造矛头,如何在森林里寻找食用菇,如何追踪猛犸象,如何与其他十几个狩猎者一起协同发动攻击,还得知道如何用草药去包扎伤口等等。但出租车司机或心脏科大夫的专业性跨度要比采集狩猎者窄得多,因此人工智能也就更容易取而代之。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与人类匹敌,但对于大多数现代职业来说,人类99%的素质与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将人类挤出劳动力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当机器使人类无活可干的时候,财富与权力就可能高度集中,落入掌握着全能机器的少数精英手中,导致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政治不平等。另外,机器自身也可能成为这类财富和权力的拥有者。人类的法律已经认可像公司、国家这样的实体为“法人”。尽管丰田公司或阿根廷既没有肉体也没有思想,但他们受制于国际法,他们能拥有土地和财富,他们也可以在法庭上起诉或应诉。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赋予机器类似的地位。这样一来,机器就可以在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掌握着一个运输王国或一家风投基金。在做出反驳前,请别忘了我们大部分的地球已被国家、公司这样的非人类主体所合法拥有。事实上,5000年前,苏美尔(注:古地区名,在今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源地)很多地区都是属于恩基和依楠娜这些虚拟神灵的。如果神灵能拥有土地、雇佣人类,为什么机器不能呢?

人类该怎么办?常有人说,艺术是我们最后的圣殿(而且是人类独有的)。等到计算机取代了医生、司机、教师甚至是地主时,难道让所有人都成为艺术家?而且,机器未来很可能涉足艺术创作领域。生命科学研究表明,艺术不是魔幻精神或超自然灵魂的产物,而是人类对数学模型的认知。若当真如此,非生物的机器学会艺术创作也并非不可能。

 

有一些安全的职业:机器将取代考古学家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0.7。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了庞大的城市无产阶级,由于没有其他理论学说可以回应这一新生工作阶层的需求、希望和恐惧,社会主义得以发扬壮大。自由主义正是因为吸收了社会主义的精华才最终击败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庞大的非工作阶层: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政治甚或艺术方面的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强盛、荣光毫无贡献。这一“非工作阶层”不仅会失业下岗,而且将会找不到工作。
 


2013年9月,两位牛津大学的学者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发表了《就业前景》,在这份研究报告里,他们调查了各种不同职业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并且评估出美国有47%的职业属于高风险。例如到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水手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当然,也有一些职业受到的冲击较小。到2033年,计算机能够取代考古学家的可能性只有0.7%,因为这种职业需要极精密的模式识别能力,而且无法创造巨额利润,企业或政府一般不会愿意在接下来20年间投入足够的财力,使得考古学实现自动化。

 

孩子们现在在学校里学到的大多数知识,等到他们40岁时,可能都过时了。

 

当然,到了2033年也可能出现许多新职业,比如虚拟世界设计师。然而,此类职业可能会比现在一般的工作需要更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如果收银员或保险业务员到了40岁中年失业,能否成功转型为虚拟世界设计师,也实在难说(想象一下一个保险业务员创造的虚拟世界!)。就算他们真的转型成功,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再过10年又得重新再来。毕竟,机器也可能会在设计虚拟世界方面比人类更胜一筹。所以,关键问题不是创造新职业,而是创造人类能比机器干得更好的新职业。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2030年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现在并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等到孩子长到40岁,他们现在在学校学的多数知识可能都已过时。一般来说,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以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被彻底打破,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即将到来的技术繁荣,有可能使得养活那些不工作的人成为现实。但是,什么能让他们打发时间,又获得满足感呢?答案之一可能是药物和电脑游戏。那些对社会来说多余的人,可能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3D虚拟现实世界里。比起单调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刺激,诱发更多情感投入。然而,这种状况对人类生命及人类体验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主义信念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这些人对社会毫无用处,整天沉溺于虚幻的世界,这样的生命何来神圣?

 


一些专家和思想家,比如Nick Bostrom(TED 演讲:当我们的计算机变得比我们聪明时会发生什么呢?)警告称,人类可能不会经历这一退化过程,因为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可能就会直接消灭人类。人工智能这么做,要么是担心人类反扑,拔掉它的插头,要么就是出于某种高深莫测的目的。对于人类而言,要控制比自己还聪明的系统的动机,是极其困难的。

给人工智能系统预先设置程序,即便看起来是出于好意,也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可怕后果。想象一个场景,某家公司设计出第一套人工超级智能,让它进行一项不带任何恶意的测试,比如计算一下π值。但就在有人意识到问题前,人工智能已接管整个地球,消灭人类,发动攻击征服整个银河系,并把整个已知的宇宙变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花上亿万年的时间,只为了算出更精确的π。毕竟,这是它的创造者赋予它的神圣使命。
 

翻译原文: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