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微观天下(2017年第5期,总第5期)

2017年08月21日

导语:

太和智库从多个维度积极贡献智慧服务国家内外发展战略。根据网络阅读特点,我们创建“太和微观天下”栏目,在坚持原创为主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外著名智库和专家学者动态,将有见地的观点、分析、判断和数据归纳整编成干货以飨读者。
 

 

美智库认为开放式核军备竞赛是东北亚最大风险

 

美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近发布研究报告《朝鲜:核导危机及其展望》,指出当前朝鲜的核威胁不能与古巴导弹危机相提并论。哈瓦那离迈阿密仅两百多英里,任何短程弹道导弹即可打到。但朝鲜到美西海岸有五千多英里,且朝鲜的导弹和弹头及其打击精度都未得到验证,若隔着如此远距离向美发射,朝不是愚蠢之极就是丧心病狂。

 

美国务卿蒂勒森、国防部长马蒂斯和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当前的核心关切在于,朝鲜可能在未来一年内对韩国和日本构成初步的、尚不确定的核导威胁,在两至三年内具备发射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此外,朝鲜或许已拥有大概30-60枚低当量的裂变武器。除了核威胁之外,朝鲜或还将拥有大量化学武器和可能的生物武器。

 

针对上述威胁,美国将加强威慑力度,并承诺若朝对盟国日、韩使用核武器,则美将采取报复措施。同时,美也可能重新在朝鲜半岛部署核武器或允许韩国发展核导,美、日、韩还将部署遭到中俄强烈反对的导弹防御系统。随着军备竞赛的加剧,日本也可能寻求拥有核报复能力。上述一系列联动反应将促使中俄加快发展核打击力量。中国不仅会努力应对朝鲜半岛的安全威胁,而且也可能在对美关系上采取强硬立场。

 

 

所以,这不是一场仅有美朝双方在玩的“两人零和游戏”。这场扑朔迷离的较量没有明确的对手数量,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任何一方的行为都有可能增加各方之间的风险。于是,特朗普和金正恩都提到了和谈,蒂勒森和马蒂斯也倾向于采取“预防性质”而不是“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

 

报告认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风险并非朝鲜潜在的核威胁,而是未来十年极可能出现一场开放式的核军备竞赛,这将比冷战时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危机更为危险。因此,倘若美朝能达成某种协议,确保朝国土不受侵犯、政权不被更迭,并鼓励经济发展,同时作为条件,朝停止核导研发,那么实乃皆大欢喜之事。这或许不是金正恩的选项,却值得探索。

 

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冲突

 

兰德公司近发布题为《气候变化的另一伤害:和平》的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导致人类冲突加剧。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遭遇140年来最严重干旱,该邦农民持续数月举行游行示威,6人被警方打死。在东非,2650万人因干旱频发而急需食品援助,冲突和不稳定因素日益滋长。

 

“气候与安全中心”的一份最新报告呼吁各国要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做好准备。报告划定了12个“危机中心”,上述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引发大规模跨国冲突。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与人类冲突有精确的量化关系:当一国的气温或降水出现一次超常上升,个人间的暴力行为就会提高4%,群体间的冲突就会上升14%。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气温比往年升高1度,当年的冲突就会上升50%。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度,由此一些非洲国家的内战将增加55%,约39000人会在冲突中丧生。报告还预测在其他地区也会有类似冲突,如南海、北极、中美洲等。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通过3种途径与人类冲突发生关联:

 

一是资源匮乏:降雨异常会影响农业生产,气候变暖会减少作物产量,这令饥荒和贫困加剧,若无经济手段解决上述问题,冲突就会上升。如2008年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数十个国家出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二是自然灾害:气温升高,热浪翻滚,会致使更多人死亡。洪水、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活乃至社会稳定。若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这些自然灾害对贫困弱势人群影响最大,会令其陷入贫穷与暴力的恶性循环中。

 

三是人口移民:2015年,全球移民达2.44亿人。其中,气候变化已造成大量人口移民。如西亚部分地区,到本世纪末或将不适合人类居住,其中部分原因是气温过高。

 

因此,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遏制气温上升,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维护共同利益。

 

马克龙的对华贸易态度及其亚洲外交政策

 

“福布斯”杂志近刊文《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中国的贸易争端对亚洲意味着什么?》,分析了马克龙在对华贸易上持保护主义态度,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贸易赤字和企业并购;同时,该文指出马克龙的亚洲外交政策尚未确立。

 

马克龙曾说:“我支持自由贸易,但我不支持幼稚。”他言下的幼稚,即指对中国的巨大贸易赤字。2016年,中法双边贸易额730亿美元,而法对华贸易赤字却每年达300亿美元。同时,整个欧盟对华货物贸易赤字去年就超过2000亿美元。有人称“和德国一样,法国也担心中国太强大了!”

 

马克龙在竞选期间击败“保护主义者”勒庞,如今却号召欧洲开启“保护议程”。他希望在欧盟建立一种同盟关系来限制外国公司兼并欧洲的战略企业。“外国”主要就是指中国。今年5月,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马克龙将这种兼并视为“全球化下的混乱”。他要求欧盟委员会就第三国投资战略产业的批准流程进行审查,但遭到北欧以及近来经济上更依赖中国的东欧领导人的反对。另,默克尔政府上月也出台规定,阻止外国公司收购德战略企业。欧洲真正担心的是,倘若有更多中国企业来兼并行业龙头,欧洲则将丧失经济和技术优势,同时更重要的是会失去中国市场--去年中国在欧投资上升77%,而欧洲在华市场却连续两年下滑。

 

 

作为新任总统,马克龙的外交政策,被指是“尚未成形的”,受到一群政策顾问和法国贵族的左右。法国外长勒德里昂便是其中的贵族之一。他在前政府担任防长期间曾20次访问亚洲,是“香格里拉对话”的常客,2016年他宣布法国将参加南海“航行自由”行动。但现在,马克龙称“此种新保守主义到我这里为止”,意味着他的内阁将与此类挑拨是非的行为划清界限。或许,拥有戴高乐主义情结的马克龙会让法国的外交重心回归其传统势力范围--西非、北非和中东。不过,在著名亲华派前总理拉法兰、驻沪总领事卢力捷等政策顾问的谏言下,马克龙在亚太问题上也许会采取“有限关注”的政策--但如果他将“亚洲”与“中国”划等号,那么该地区的其他大国会感到失望。

 

美对华贸易政策出现转向

 

美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近刊文《中美经济对话陷僵局:掉头转向,还是原地转圈?》,认为本次中美经济对话,可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路线图。

 

7月19日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与过去多轮“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与经济对话”不同,美方不再接受中国的蝇头小利,开始迫使中国在核心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如钢铁产能过剩、对高科技的差别化政策等。但北京并不买华盛顿的账,在关键问题上毫不松动。最终,美方取消了联合发布会,只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甚至有美官员称“我们不会给猪抹口红”。

 

本次经济对话之所以无果而终,有人认为这是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即为了在对华贸易问题上更为强硬,有意让谈判失败。另有人则认为这更可能的是中美双方对本轮经济对话的预期不一样:中方主要想就框架性问题进行战略对话,而美方则是希望中国做出比百日计划更有实质性的让步。

 

 

报告分析,华盛顿的如意算盘,就是要将中美经济关系置于更公平的发展轨道上。本轮经济对话的结果表明,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出现了变化。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对话议题仅限于最重要的问题,并要求做出具体的、可在近期内兑现的承诺。二是敦促中国严格遵守多边和双边承诺,执行更广泛的公平政策,对进口和投资放宽限制。三是精简谈判人员,让谈判更趋专注。四是若中方让步不够,美拒绝接受任何新的政策安排。五是若双方谈判未能达成共识,中国经济利益或将受损。美方不排除摆脱世贸组织约束,采取诸如关税、限额、彻底禁止等单边行动;或者,根据美贸易法案调查中国的贸易行为和外商投资政策,发起更多反倾销、反补贴尽职调查,对中国并购美国公司审查更严等。

 

如此一来,经济对话在工作层面仍会继续,但中美关系将受到冲击,美方的单边行动和中方的反制措施将导致更大规模的贸易战。考虑到中美经贸的巨大体量,报告认为美应制定更全面更广泛的对华和亚太政策,同时在全球背景下优先考虑中国问题,以避免发生这种对双方都不利的局面。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