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催生明日货币

2015年12月15日

编者按:《巴黎协定》通过,中美很慷慨,法国很给力,一切看上去很美。总体目标下的“国家自主贡献”,说了一切,又等于一切都没说,落实任重道远。碳排放作为明日货币的趋势更加明朗。请看太和智库研究员三皮如何评论。

 

碳排放是“明日货币”

 

气候大会被世人重视,源于西方对全球变暖趋势危害性的鼓吹。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确实与日俱增,但远未达到决定性的程度。在地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只是沧海一粟。地球自有其冷暖周期,因地球变冷灭绝的物种比比皆是,因地球变暖灭绝的物种罕有所闻,况且部分专家根据中外历史典籍记载推断,现在也未必是人类活动历史上地球温度最高的时候。打开脑洞,假如地球正处在转冷周期内,变暖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类的变相自救活动。当然,必须承认,适当控制碳排放可以促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抑制粗放发展冲动,其结果一定会客观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应该清楚地看到,暖化趋势只是系统性生态危机的结果之一,其危害尚有待讨论,优先级远不及垃圾、污水等现实环保问题,碳排放治理只是治标手段而不是治本方法。

 

 

为什么那些对人类危害更大,关系更密切的议题不能被国际聚焦并形成统一纲领?恐怕是因为头绪太多,难以量化,难以控制,而全球暖化则不同,因为这一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统一的抓手和一般等价物:碳排放!

 

 

碳排放是什么,是生活和生产模式,是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是未来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是产业空心化后重新“剪羊毛”的利器,是“替天行道”的道义大旗和“明日货币”,将在未来国际金融版图中充当重要的地位!这种暗渡陈仓的议题设置相当高明!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与“国家自主贡献”

 

西方依据话语权控制道德高地之后,碳排放成了各国绕不开的全球治理话题,也成了很多精英的普世关切,“奉排放以令诸侯”,谁不谈就是罔顾人类命运。碳排放事关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和发达国家新能源、新技术市场,发达国家长期居高临下地为发展中国家布置减排任务,用道义大旗锁住发展中国家的咽喉,但又未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匮乏,没有离席不玩儿的资格,又要在发展和环保之间谨慎平衡。以往20届气候大会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各种明争暗夺,历尽激流险滩。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受环境污染困扰,有意愿走节能高效的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经济结构,但中国自身发展相当不平衡,步速是核心问题,同时中国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呼声,继续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一方面自身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慷慨承诺,一方面又坚持强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核心就是自己的义务自己说了算。而《巴黎协定》确认的在减排目标总盘子下“国家自主贡献”的方案,与中国这一坚持内在逻辑一致。既周全了人类共识和气候大义,又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行摊派导致争吵,自主奉献促成合作。东方智慧再次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贡献。

 

《巴黎协定》的落实任重道远

 

《巴黎协定》从统一各国认识层面成果丰硕,今后各国减排额度将从国家间赤膊上阵的直接博弈,改为治理能力和国际美誉度的竞争。非强制性的条款说了一切,但也等于什么都没说。

 

 

减排未动粮草先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看菜吃饭。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疲软,能否如约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治理金融支持尚需观望。而碳排放这一未来货币的交易场所、规则、机制,又将是下一个争夺的战场,战局扑朔迷离,需经过大量复杂博弈。

 

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一直在负责任的行动,相关治理工作既是庄严的国际承诺,又是国内的现实需要。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已占全球的52%。2015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于2016年起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国际合作,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融资能力。

 

 

对中国来说,碳排放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争夺未来国际话语权和金融主导权的重要战场。在借东风扎实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好国内生态环境治理、向世界展示负责任形象的同时,中国也应该未雨绸缪,积极研究碳交易机制,储备相关技术,像当年的“石油美元”一样夺取“碳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