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美元应该怎么花

2015年12月24日

编者按: 12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这既是对中非历史合作的总结,也是对中非未来合作的蓝图规划。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在3年内投入600亿美元支持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要出44美元。纵观我国对外援助历史,既有增信互利的辉煌,也有以怨报德的叹息,如何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好事办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请看长期在西非工作生活的太和智库研究员川之如何评点对非援助。

 

在西非生活一段日子,会发现当地人对中国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友好。比如,如果你在机场入境时无人接应,可能会遭遇索要钱财的事情;你驾车偶尔像当地人那样违章,警察可能会像钓到一条大鱼一样狮子大张口;晚上你碰到夜查,军人也可能会开口要吃要喝。也许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在这里挣了大钱,应该回报一些。当地很多普通民众也经不起西方媒体的忽悠,不乏对中国抱有各种偏见,比如:中国援助会议中心、体育场等大型项目与普通人无关;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没完全像中国官方所期待的那样“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中国人抢夺资源,像机器一样超时工作,挤占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中国产品价廉质劣,等等。

 

(罗安达中国市场里,一名中国商人和安哥拉工人拉着装满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小车。每年有数万渴望淘到第一桶金的中国生意人涌入非洲)

 

对非援助不可或缺,但如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改善援助影响和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对内舆论引导。消除网络偏见给国内外民众带来的错误认识,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未来20年,非洲将爆发式发展,20多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应及早布局。援助非洲,是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让更多的非洲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增强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和经济连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过剩产能消化。


 

二、改变对外话语体系。用当地化的公关团队和当地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影响媒体,厚植人脉,充分认识非洲的民主化进程和民意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趋势,广泛争取民心。让中国援助不附带政治条件,真正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形象植根于非洲民众心中。

 


(近年来,中非之间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也不断加深。这是当地女孩在位于约翰内斯堡东北的南华寺跳起土著舞蹈。)

 

三、增加对非民生投入。多做教育培训、文化交流、医疗服务和青年能力提升等相关工作,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加强基础教育、地方病防治、水净化等民生工程投入。

 


(2015年1月,中国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的首批3名埃博拉患者治愈出院)

 

四、鼓励企业抱团出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协调作用,帮助中国国企、民企有组织地走出去,避免恶性竞争。落户当地的企业应该增强责任感,加大对当地的经济和感情投入,得利更要得人心。

 

五、创新对外援助模式。部分非洲国家与原宗主国仍保持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可以与欧洲有关国家积极推进在非洲的三方和多方合作,共同投资或开发非洲市场,实现1+1>2,1+1+1>3。这种模式近年来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一是中方项目落地更为容易,二是可减少部分西方媒体的不良炒作。

 

六、提升配套保障水平。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在援非的力度和分量上,与美国相比仍然差距巨大。对非援助的效益,更是有很大提升空间。以人员投入做一个比较:我在某国的外交人员(无专职援助人员)是美的(外交和援助人员总和)十分之一。这样工作起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就可想而知。可以考虑用一部分援助款建立专业的操作团队,专门解决外援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某些援助货物到非洲港口后因为当地人推诿扯皮而滞港浪费的情况),提高援助效率。还可以加强对非援助研究,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好钢用在刀刃上”。


 

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非援助没钱不行,但有钱也并非万能,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只有悉心规划,博采众长,不断总结提升,才能事半功倍。

 

太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太和智库,关注时代需要。
微信公众号:taihezhiku